清明小长假来袭,这是各位考生在年后的第一个节假日,都教授提醒大家,千万不要松懈哦,头脑中学习的“弦”要紧绷,一旦松下来会花费更多的时间来绷紧。下面都教授就带各位考生来学习一下非谓语动词作状语的情况以及对该状语在语言层面、逻辑层面进行解析。
在对非谓语动词作状语这类句子的理解中,包括逻辑层面和语义层面上,尤其是非谓语作状语时,考生一定要注意其充当原因或结果的可能性,因为这些在考研中经常会成为潜在的隐形考点,下面都教授就通过几个例子带大家来分析一下。
【例1】Feeling threatened , companies responded by writing ever-longer warning labels , trying to anticipate every possible accident。
【解析】
●语言层面
感觉到收到了威胁,公司通过书写冗长的警示标签作为回应,尝试着希望能够预测到没一起可能的事故。
●逻辑层面
原因:感觉受到了威胁
结果:写警告作为回应
表示因果的手段:非谓语动词作状语
【例2】
Fed up with increasing rates , customers , notably chemical , coal , and agribusiness companies , are complaining that these are evidence that the railroads are abusing their market power。(Economist July , 2010)
【解析】
●语言层面
客户们特别是化工、煤炭和农业公司,已经受够了价格的上涨,他们抱怨道:这些就是铁路部门正在滥用其市场权力的证据。
●逻辑层面
原因:受够了价格的上涨。
结果:他们开始抱怨。
表示因果的手段:非谓语动词作状语。
【例3】